问:在谈到中国的咨询 业时,您的一个观点是:中国的咨询业正面临着一个春天,面临着发展的大好机遇。但在《民间智库的弱势生存》这篇文章中,作者却认为中国民间智库正面临着困 境,他们也在做咨询,但他们仿佛处在寒冷的冬天,生存**艰难。他们认为,能够生存下来就是他们较大的成功,其境况与工作室相比,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。
这 些研究机构很想在市场中获取订单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收益,但他们先天不足,又很难被市场所接受,这就是他们的尴尬。较典型的就是一家专门克隆美国经验的研 究所,它活得更难。为什么呢?这就相当于一个刚上学的娃娃,却要学一个三十七八岁的壮汉的做法,像史泰龙一样去打拳,像西部牛仔一样去纵横江湖,这显然是 很荒唐的。克隆得再像也不如原装的,学得再好总有师傅在上,所以,这样的机构能够活下来就不错了,因为它是一个“早产儿”。
此外,还有一种具有强烈政治情结的民间研究机构,他们本是做政治研究的,但政治研究在今天的中国仍是一个风险很大的“雷区”,更不会有财团愿意资助。
从 体制中游离出来、从事咨询的文人除了以上两类,还有一类,那就是真正面向市场的。但他们往往只能在宏观、中观层面发挥作用,因为他们大多缺乏微观层面的实 操能力。因为他们的成长过程大多是自上而下的,没有经历过自下而上的过程,他们缺少沉入海底的经验与阅历,所以,他们也很难成长为树大根深的市场化咨询机 构,除非他们认真地补上自下而上这一课。问:在中国,有没有生存得很好的民间智库呢?*:我想他们应该是那些真正从市场中闯荡出来的,是那些纯粹的“野生 动物”。他们要靠自己的力量生存,就必须熟悉丛林法则,适应残酷的生存环境。而经过近十年的打磨,凡是能生存下来的必然有其核心的竞争力。
比 如工作室,我是深有感触。一个企业特别是一个智力机构,如果能十年不倒,能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,一定有其存在的必然性。我们之所以十年来始终处于卖方市场 的地位,正是由于我们的本土化以及能够知行合一的优势。我们不仅擅长解决市场中大量的现实难题,更在实战的同时,始终没有放弃过对理论的研究与探讨。而我 们较大的优势就是立场的独立、观点的超脱,既不依附于官,也不依附于商,更不媚俗于大众。这样,才能保证我们的公正性、客观性,才能不断地积累公信力,为 业界提供备受关注的预见与思想。
通 过亲身实践,通过与市场对接,我们在指导客户的同时也从中获取了养分,获得了对社会、经济、文化、市场观察的**手资料,并由此得出自己的独立判断和研究 结果。而这些对社会发展大势的判断与思考,不仅仅会用来指导我们的服务对象,同时也会对相关行业乃至整个社会起到推动作用。但目前我们的研究与理论探索并 没有被纳入传统智库的范畴,所以他们对智库的生存及作用感到悲观,事实上,民间的各类智库的确遇到了****的发展机遇,经过市场的历练之后,正在崛起。 问:如此多的智库难以在市场中生存,问题出在哪呢?*:首先是观念上存在误区。我认为,商业思想库必须经历一个从形而上到形而下、从象牙宝塔到市场丛林的 过程,也就是从理论到实践、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。顾问咨询能力、商业思想库的地位是在市场竞争中确立的,绝不是自挂勋章就管用的。问:您为什么认为某些 智库的较大缺陷是脱离实际呢?*:我们是一个猛子扎到海里,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整个过程,从赶小海,到涨潮,再到滔天巨浪,从拼刺刀——解决企业较紧迫的问 题,到企业发展、大盘开发,再到城市、区域发展战略与国家大型项目。我们是从下往上走,而他们是从上往下走,所以他们有落不了地的感觉。